第一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罗敏 (学号:5101619013)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f1016101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 戴维 梭罗
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次印刷
在经济挂帅的现代社会,人们离淳朴宁静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简单健康的原始生活早已被喧嚣、浮躁和紧张所取代。有鉴于物欲横流的病态和环境的急剧恶化,在1845年的秋天,28岁的梭罗只身来到瓦尔登湖边开始提倡返璞归真的生活,在这座森林湖滨里,他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思考人生的真谛,鼓励人们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一、 前言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大量翻阅资料,惟恐自己的学识有限,无法感悟书中真谛。记得徐迟曾这样介绍这本书: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诚然,人们向往虽不壮观却也秀丽的瓦尔登湖,向往虽不豪华却很温馨的湖边小屋,向往虽不富足却仍宁静纯朴的生活,正是这种种向往,映射出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对大自然的渴望与热爱的本性,对现代社会看似繁华满足生活的厌倦,回首几十年,我们真该深刻地反省对大自然造成的种种伤害,以至于现在的我们只能捧着书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刻画着美好的画面。
二.经济篇
梭罗并没有提及有关经济的问题和思考,正如他所说,他无需为经济烦恼,“较好的尖屋的屋顶是用树皮盖的,而这些树皮,都是在干燥的季节中从树上身掉下来的。就算是较差的屋顶,也是用灯芯草编成的席子盖的。”(18页)这是真正的与大自然互补,协调。当然,这样说并非提倡每个人都去住茅草屋,我认为这里强调的是你不去破坏自然或是过分地索取,那么,他必会回报你,而且,会像最好的朋友那样,尽可能的包容你,原谅你,就像梭罗小心翼翼的剪下几支树枝,他们不但没有结怨,反而更亲了。不但如此,它教会你如何爱生活,如何爱自己,如何爱身边的每个人。
他说,“我宁可一个人独自坐在一只大南瓜上,也不愿意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可来去自由地坐在一辆牛车上,也不愿意坐在什么花哨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24页)自然的阳光和卧室里的空调到底哪个舒适?到底哪个有益于人的健康? 自然简单的东西和舒适奢侈的东西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舍本求末是现代“聪明智慧”的行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舒适接近于奢侈,更不愿意承认奢侈其实更接近于腐朽。 种种的理由无法掩饰冷酷的现实:人类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辉煌的家族是兴盛了还是没落了?文明发达的结果难道就是人性要渐渐地消失吗? 欲望的追求导致奢侈,奢侈的生活导致腐朽和毁灭。现代人宁愿呼吸着恶劣的空气也要坐在“豪华”的汽车上多浪费些渐变渐少的汽油,这难道不让人费解吗,如此聪明的现代人为何会做这种一无是处的事情呢?也许,这是人类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抛开环境,被物欲麻痹了神经!但是,挣到火车费的人最后也能上火车,前提是他们还活着,说不定那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开朗的性情和旅行的愿望了。我们何尝不是正在重蹈着美国的早年的覆辙呢??
三.全文
梭罗在湖边安居下来,种着属于他的几分薄地,不时翻阅着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宝典,倾听着大自然中一切声音,细数着春夏秋冬,这就是他爱的生活,他要的生活。我们呢,有多久没有眺望过远方那一片苍翠了?城市林立的高楼遮挡了我的视线;有多久没有欣赏过日出日落时天边那抹明媚的云霞了?现实的节奏驱赶着疲惫俘虏了清醒;不再可以感受到山冈上吹来的风,开始畏惧雨雪的冰冷,甚至再娇艳美丽的花都无法让我们驻足,我们总是匆忙地走过,反而说:我是为了生活。
绥斯妥洛夫斯基说过:“如果让我死在人和树木之间,我会感到更舒服。”那种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的自然本性的生活,那么还谈什么生活真正的意义?
那片景色早已远去,我们置身于废物堆积,污水横流,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灾害频发的环境中,各种问题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
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我国来讲,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掀起了农村热,人们开始渴望人类最初的那份自然和天真,正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但是,自然是用任何东西也不可换来的,就目前来看农村的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人们生活中的最后一片绿洲也在渐渐消退,那么,瓦尔登湖,将会真正变成人们不可触及的一个美丽的梦!
“湖泊是大地上风景最美、表情最丰富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湖泊,就能测量出自己的深度。湖畔的树木如同她的睫毛,而四周苍翠的山林,则是她的浓眉。”(131页)
我们是该醒悟的时候了,梭罗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梦,不只是让我们在书中才对满目的苍翠,扑鼻的花香,澄净的湖水,悠闲的精灵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是让我们在醒来后,用实际行动去恢复这最初的美丽,最初的简单,我想,这就是梭罗最终的用意吧!
四.思考
1.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一个完全自然的生活情境,它是自给自足的,几乎不消耗什么资源和能源,也不会给自然造成什么负担,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完全和谐。但是,那毕竟是19世纪。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我们不可能回到自给自足的人类社会阶段。因此,就此点而言,梭罗书中所想是不能完全 ……此处隐藏9638个字……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
阅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不同于以前所看的小说,《瓦尔
登湖》记叙了作者一段时间的生活,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全书笼罩在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展开,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然而在这平淡中体现的思想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小说。 大自然能赋予人平和的力量。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似乎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梭罗一直在试图向我们描绘出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以及真正的“简朴生活”所展现的美好图景。这一切都是他
所热爱的、他所亲身的以及他发自内心热爱的。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梭罗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不是浮华的虚伪,也不是道貌岸然的“文明”,而是一种平静——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平静。在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人类已经过上了一种现代化的生活。而梭罗却反而回头,去寻求在世人眼中脱离时代、有违文明的一种近乎“野蛮”的生活方式。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使梭罗感到自己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一个文明人。 那么究竟何为文明?文明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中,加入了不少他本人对文明的解释,或者说是对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文明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看法。他所分析的许多社会现象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而他自己的感慨更是警句迭出。读这本书的感受,绝不是在读一页写满了字的纸,或者一个单纯的、与我们本人毫无关系的故事在我们脑海中如电影般闪过画面。你感到你是在与伟大的先人交流,你在了解他们的想法——有别于学术论文中滴水不漏的阐述,这是一种相对随意的、零散的、平易近人的叙述,也许更像是面对面的交流。而在此过程中,它的一些思想、一些振奋人心、使我们找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真正归宿的那样一些东西,会渗透进我们灵魂,进入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平静的力量,使我们能够(或许说是接近)真正的自我。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电气5班吕杰2014330301139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之下。那是徐迟翻译的那个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欢海子,喜欢苇岸,凑巧海子和苇岸这两位诗人又都是在中国最早推崇梭罗和《瓦尔登湖》的两位诗人。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触到了这本对我来说影响甚大的书。
徐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这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对于工业文明和改革浪潮对中国原始村落的冲击的那种切肤之痛有着深刻的体验。人类的年轮走到今天,在此时此刻,我不敢说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在《瓦尔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罗的伟大之处,他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使他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地努力,他重新获得一种成熟的恬静。整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而他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别人也称之为超验主义——主张通过亲历亲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