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四中马振坤
近年来,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逐渐的涌现,从中学阅读教学的发展脉络来看,群文阅读教学与20世纪初期兴起的单元教学具有相似性,同时又与当前盛行的专题教学具有同质性,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样态,群文阅读教学在纠正不良的阅读教学惯性,突破单篇阅读教学局限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群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本质上而言,很多问题都源于对群文阅读教学相关学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今天我们基地成员在一起做一初步的探讨。其实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早已呈现出被动性和封闭性的特征,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降低了学生对同类和相关文档的思考理解能力,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贯彻落实则可以改变这一局面,他不仅可以扩展阅读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了课内阅读,还可以实现课内课外的联系,便于学生掌握多元阅读方法,语文老师利用群文阅读的教育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能,满足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群文阅读教学因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成为语文教育的热点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全文阅读最基本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当然要围绕我们教材去直观理解,我对群文阅读的了解也很粗浅,只是在2019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群文阅读培训,自此对群文阅读产生了较浓的兴趣,闲暇之余也看了些他们成功的课例,课堂实录,专家论坛。在上学期也大胆尝试了一节送教课。在教学中,我也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是还是没有迈开步子,因为我自己还是感觉很不成熟,所以如有不妥敬请谅解,因为我们在这一块走的比较慢,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成为我们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引领者。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及特征
群文阅读主要指将一个阅读目标作为核心,选取多篇文章开展阅读,在阅读活动当中由师生共同阅读文本,探究话题,分享阅读体验,沟通阅读中获得的感受,碰撞思维,最终提高阅读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来看,群文阅读的过程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讨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及表达不同观点的平台,保证师生之间建构良性互动的关系。群文阅读是如今初中语文阅读改革的一次尝试,更是彻底打破过去教育模式的束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案,在建构高质量语文阅读课堂和培养学生阅读素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群文阅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开放性。群文阅读话题本身是开放的,同时其整体的阅读教学结构也具有开放性特征。师生在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当中,能够有效发挥创造力,展示各自的思维与风格。在课堂讨论当中,学生获得的阅读理解内容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教师也不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注重肯定学生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只要学生能够说出恰当的根据与理由,就都是可取的。由此可见,群文阅读可以打破以往阅读教学当中的诸多束缚,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能力,完善素养。第二,主体性。群文阅读要求学生担当阅读的主体,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指导学生参与到群文阅读活动当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最终让师生进行紧密的互动沟通,发掘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特的观点和看法,深化对群文阅读主题以及阅读篇章的理解。第三,整体性。整体性是群文阅读最大的特征,这是因为群文把原本零散的一篇篇文章整合成了拥有内在关联的系列文本,因而可以在培养学生整合思维方面发挥极大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思考与解决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当前,“读”已然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群文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尽情畅游的阅读海洋,使学生高效学习,快乐阅读。第二,群文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开拓学生的阅读眼界,极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把握,从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第三,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长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具备关联性以及丰富性的群文作品,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熏陶,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语感,推动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第四,群文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在如今这个碎片化时代,学生的阅读活动常常是随意无序的,而具备结构化特征的群文阅读则能够让学生学会筛选与整合信息,把原本分散杂乱的内容依照逻辑整合起来,建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整合思维和思辨性思维的进步。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一)凝炼主题,紧密聚合
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是选择文章,这是因为群文阅读涉及的文章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多篇文章的一个聚合体,因而这要求教师探究如何能更好地将多篇文章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始终把握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一种有效的文章凝聚方法是利用主题的相似、相关对文章进行聚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按主题对文章进行分类,因此可以降低教师处理教材以及选取篇章的难度。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前,首先需要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主题内涵,确定通过主题性的群文阅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简单阅读,而要把这篇文章与《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风雨》这几篇文章联合起来进行阅读。这几篇文章都有季节贯穿其中,而且都进行了景色以及情感的描绘,利用这样的群文阅读组合,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景色的感悟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春夏秋冬的变化中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构呈现,有机整合
很多文章从表面上看非常简单,但事实上却有较为复杂的结构与脉络。要想在群文阅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借助不同要素之间的优化来深化阅读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把握群文阅读教学规律,在指导过程中呈现文章结构,使群文有机组合,产生更加显著的阅读效应。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为确保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通过写作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把学生已学过的鲁迅的其他文章组合起来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与《孔乙己》这几篇文章均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在文章结构的安排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可结合创作时间让学生阅读这几篇文章,接下来进行文章结构的对比,这能使学生在对照当中掌握鲁迅创作文章时思想上的变化,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加强对文章结构的认知。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全面阅读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关注文章的结构,在群文阅读当中收获新知。
(三)整体设计,横向联合
做好文章组合是保证群文阅读顺利实施的首要步骤,但是要想从根本 ……此处隐藏4591个字……值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对“书”这种文体的阐释,对写景角度的分析,对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对作品表达的作者心境等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说,学生的探索超过我本身的预期,不仅带学生回顾了旧知识,还将旧知识翻新重组,与新知识建立了“亲密”联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自我探索的乐趣,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这两篇短文肯定记忆犹新。因而,只要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多下功夫,勤加思考,一定会让“老树”长出“新芽”,群文阅读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二、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要有适宜的“群规”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组文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探讨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那么,怎样组成“文章群”,组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怎样去挑选文章组成群文阅读的素材?教师应在展开教学前将这些问题一一击破,制定系统的“群规”,让自己的教学有章可循,让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笔者在教学摸索中有如下拙见。
物以类聚,文章“合群”才可成群。群文阅读的“群”在于我们以什么原则归类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围绕着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思考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说,将《走一步,再走一步》和《最后一课》纳入群文阅读课题中,探讨的重心是心理描写的方式方法。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依对比分析,加深印象。又比如说,整合单元内容,将《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组成群,可以探究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还比如说,将《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组群,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谋士的说话艺术。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笔者曾在小说教学中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主题的联系,关注到小说中“小人物”的价值,因此尝试按照“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为原则,整合了三篇课外阅读文章做群文阅读的素材。
附:群文阅读《小人物 大世界》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择选的课外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认识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作品中的“小人物”与“大世界”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习小说鉴赏的方法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小说知识引入新课主题。
“在之前的小说学习中,我们通过《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形象,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社会;我们通过《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看到了一个嫌贫爱富、亲情淡漠的社会。可见,小说中的人物,折射出了一个大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探讨几篇小说的主题。”
二、新授
(一)文本初探
发放阅读材料《雕花烟斗》《病人》《翻浆的心》(课外),学生阅读后探讨每篇小说的主题。
参考:
《雕花烟斗》:地位高低决定情感疏离的冷漠社会
《病人》:自私、冷漠、颠倒是非的病态扭曲社会
《翻浆的心》:缺乏信任的社会
(二)人物分析
1、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探究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对他人的态度来揭示主题的。
《雕花烟斗》:老范 唐先生
《病人》“她”、戴眼镜的女士、“另一个人”
《翻浆的心》“我”、司机、青年
学生成立四人小组,任意选择一篇文章,抓住文章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组内交流形成结论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总结
人物不大,世界不小;
事情虽小;启迪不少。
读小人物生活故事,悟大世界人生哲学。
当然,群文阅读教学的推进应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我们可以考虑将单元内的课文组群,第二阶段可以考虑跨单元课文组群,其后跨年级课文组群,另外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课外文章与课文结合,更能凸显群文阅读的价值。总之,教师是群文阅读得以开展的先导,必须率先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切不可胡乱组群,不伦不类。
三、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在各种阅读方式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我们更应头脑清晰地选择可操作性强的、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学方式。既然我们将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入日常的教学,就要考虑群文阅读的价值何在,最终指向是否对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有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与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
(一)单文与群文的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群文阅读是建立在单文阅读的基础之上。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必然需要我们对独立的文章做深入的解读,进而分析一组文章的内在联系,探索组群的意义:组群,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这一组文章的学习获取何种能力?没有对单篇文章的深入学习,就无法制定群文阅读得以展开的“群规”。因此,单篇文章的学习是教学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单篇课文,才能寻找到有深入探讨价值的亮点,进而寻找有此共性的文章组群,以此达到巩固知识点或加深某种认识的目的。另外,单文的学习可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而群文阅读难以一一覆盖教学要点,因此,绝不能用群文阅读代替单文的学习。
(二)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乍一看群文阅读的兴起是顺势而生,满足人们“快餐式”的阅读需要,给读者提供有内在联系的文章阅读,快速阅读之后强行塞给读者某种共识,即群文“组群的原则”。学生往往在群文阅读中走向一种误区——三五篇文章组成群阅读之后,只探索了文章之间的共性,却忽视了单篇文章本身的其他亮点。例如将郑正铎的《猫》、巴金的《小狗包弟》、杨绛的《老王》组群,可以探讨“要善于并敢于解剖自己内心”这一主题,但是这三篇精美的文章各自又不仅是主题动人,还应注意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作背景等等。因此,群文阅读不是仅关注广度,给了学生更多的阅读素材,而实际是对阅读深度的更高要求。群文阅读的意义在于就某个要点做更深入的探究,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不在于仅仅见识某篇文章与某篇文章存在共性或者差异。
(三)速度与效度的关系
其实,在“群文阅读”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之时,一线的语文老师早有这方面的大胆尝试,例如将辛弃疾与苏轼的豪放词加以比较分析,将写“月”的诗歌进行罗列,总结“月”这一意象与思乡情感之间的关系。然而,当初一线教师的实践或许是短时的、偶然的,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今,“群文阅读”的理念引起教坛语文人的关注,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群文阅读的价值,就必须告别盲目,告别偶尔的尝试,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群文阅读推进的速度与效度的关系。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能力需要,考虑群文阅读指导之下考虑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让群文阅读序列化,让师生明确各个学段需要培养何种阅读能力,有针对性地整合课文,整合课内外文章是确保群文阅读取得实际成效的前提。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的引入,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然而对当下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而言,这一理念依旧是新鲜事物,我们期待有更多可学习的机会,期待能在科学的指导之下将群文阅读的精神践行下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