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进入了战略关键期,在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县委对“XXX”工作思路进行了微调,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为了探索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作用,近期,县政府办、县财政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近年来财政部门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财政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作法
近年来,为了当好、管好、用好政府“钱袋子”,我县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委“231”工作思路,一直把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漳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具体特色体现为三个“转变”上:
㈠收入态势逐渐由高增长向提质效转变。近年来,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由追求高增长向追求质量转变,做到一手抓“量”,圆满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一手抓“质”,努力增加本级可用财力。财政收入由2012年的55763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79747万元,增长43%。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77.93%增长到2013年的78%,提升0.0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的位次。
㈡财源结构逐渐由扩总量向优结构转变。近年来,我们发挥财政职能,增加财政投入,支持转方式、调结构,注重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一是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植壮大支柱财源;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培植壮大优质高效财源;三是实施重点带动和协调发展战略,拓展空间和招商引资,培育壮大骨干群体财源。
㈢财政支出逐渐由保基本向惠民生转变。近年来,我们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项目倾斜,重点保障了农业农村、教育文化、社保就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政策的落实。财政用于重点民生项目的支出由2012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13年21.76亿元,增长20.2%,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量由2012年的75%增加到2013年的76.5%,高于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
二、财政支持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并行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也给财政工作带来新的、更大的挑战。概括起来,财政工作主要面临“三大压力”:
一是推动转型任务繁重。当前,我县仍处于奋力赶超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推动转型是当前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们担负着“既赶又转”的双重历史重任,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必然影响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进而带来财政工作的不确定性增加。
二是收入增长难以持续。我县财税收入结构面临产业结构不优、对个别产业的依赖较大等诸多困难,尤其是国家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范围进一步扩大、个体工商户税收起征点逐步提高等,都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中央要求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收费,同样会给非税收入增长带来影响。这样一来,我县财政收入在连续几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财政支出压力增大。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全面改革的推进,民生投入、发展投入已成为刚性支出,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水利、科技、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等方面对财政投入的需求越来越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以及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各项政策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财政对策与建议
推进南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的“231”工作思路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经济的发展转型和财政的发展壮大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以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来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动力。结合财政部门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㈠狠抓增收节支,推动公共财政转型。组织财政收入是财政工作的重心,必须牢牢抓在手上,时刻不能放松。要切实抓好组织协调,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财税政策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着力培育重点财源。要充分发挥财税工作定期联系协调机制的平台作用,加强税源分析与监控,确保应收尽收,不断做大收入总量。要强化协税护税工作机制,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征管,促进收入规模和收入质量同步提升。要推动非税收入税式化管理改革,保持非税收入稳定合理的增长。在抓好财政收入的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政策规定和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强化财政预算的严格执行和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㈡巧用财政杠杆,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配置作用”。所以,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变财政资金由“鱼食”式投入为“鱼饵”式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活放大功能;变财政资金由分散使用为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焊接功能;变“资金”硬投入为“政策”软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今后,要通过投放财政调度资金、集中使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等方式,把推动经济转型与培植壮大财源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激活现有企业的内生动力,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在服务和保障全县经济社会重大项目上,要密切跟踪国家投资政策走向,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更大力度地争取上级扶持,按照“盘活存量、统筹增量、整合专项”的要求,集中资金支持“四大平台”建设,即以“两大园区”为重点的工业发展平台,以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的城镇化发展平台,以“中国有机谷”建设为引擎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安全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现阶段土地求平衡的基础上,加快投融资平台的搭建,要通过采取存款扶持的方式,吸引新的金融机构来漳开展业务,促进县域金融活跃度不断增强;通过对担保公司注入资金的方式,参与担保公司的经营,引导担保公司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担保;通过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更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要依托我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襄宜南一体化发展,承接市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引进资金和技术进入南漳,使产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互对互补形势。
㈢优化支出结构,推动民生保障转型。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要坚持民生优先,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确保民生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确保全县“十件实事”重大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稳步提高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忌大包大揽,要雪中送炭,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限”原则,促进社会公正。一是要积极探索转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公共服务向社会力量购买的要求,对于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二是要注重民生制度建设,要把加大民生投入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结合起来,实现花钱建制度、建机制,而不是简单的花钱买稳定,增强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可持续性。三是要强化民生资金管理,既要确保民生资金安全,又要把钱花在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
㈣把握改革方向,推动改革创新转型。按照上级要求,今年要着力推进7项重点改革与创新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全口径”财政预算编制体系建设。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等“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并将“全口径”预决算纳入人大审议,接受人大监督。二是着力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所有部门和所有财政性资金,真正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三是着力推进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工作。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更大力度地聚集资金,保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需要。四是继续深化竞争性分配改革。对于纳入竞争性分配改革的专项资金要达到县级专项资金总额的30%以上。五是研究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和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六是完善县镇财政体制。围绕调动镇(区)理财积极性,保障基层落实基本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县镇财政体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七是着力推进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的上网公开工作。要将全县公共财政的预算决算、所有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决算和全县“三公经费”实行全面上网公开。总之,针对重点改革与创新工作,要组建财政改革与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一项改革、一个专班,列出时间表和“路径图”,坚持挂图作战,确保重点改革与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